腹診
147 2017-04-14
腹診
第一節(jié)腹診的理論依據
腹部為陰海,內納五臟六腑,為水谷之鄉(xiāng)、氣血之源,又是全身經氣最集中的部位,可謂全身之陰府,五臟六腑之宮城。
任脈、沖脈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太陰脾經、足陽明胃經、陰維脈、陰蹺脈、帶脈等經脈主要循行于腹。其余手太陰肺經“起于中焦,下絡大腸”,手陽明大腸經“下膈,屬大腸”,手少陰心經“出屬心系、下膈絡小腸”,手厥陰心包經“下膈,歷絡三焦”,手少陽三焦經“下膈、循屬三焦”,足少陽膽經“貫膈、絡肝、屬膽”,這些經絡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,即十二經脈中除足太陽膀胱經外都和腹有直接聯(lián)系,奇經八脈中除督脈及陽蹺、陽維脈之外,也都和腹有直接聯(lián)系。因此,腹部為全身經脈循行最多,穴位分布極密的部分。
因手足三陰經及任脈皆循于腹,故腹部為陰脈之海,主候陰氣的盛衰。腹部十二募穴內通五臟六腑,為窺視臟腑之孔道,腹部募穴通過內氣與背俞相通應,在診斷時,二者必須互參,所謂“審募而察俞,察俞而診募”是也。
此外,腹部經穴密布,其中還有神闕、氣海等要穴,為視察內臟,尤為候脾胃沖任的要地。因此,腹部是窺視人體內臟的一個重要哨所,《靈樞·脹論》曰:“胸腹臟腑之廓也”。
第二節(jié)腹部部位分布
腹位于身體前部,上連胸,下接股,側臨肋,后有背,其性屬陰,內藏脾、胃、腎、膀胱、大腸、小腸、女子胞等臟器,為內在臟器的屏障和宮城,有保護臟腑的作用。腹部大體分為心下、胃脘、大腹、小腹、少腹五部分。劍突下方稱心下,上腹部相當于胃脘。臍周為大腹,下腹部系小腹,小腹兩側為少腹(見圖9—1)。心下、胃脘、大腹部又名中焦,內居脾、胃;小腹、少腹部位又名下焦,內居腎、膀胱、大腸、小腸、女子胞等臟腑。雖各自的位置不同,但其氣皆匯聚于腹,有濡腹?jié)櫢怪Α2⑶?,通過經絡的聯(lián)系,溝通了內在臟腑與外腹的聯(lián)系,使腹部不同的區(qū)域,又分屬不同臟腑(見圖9—2)。因此臟腑靠腹護衛(wèi),腹賴臟腑生化氣血充養(yǎng),內外一體,相互依存,維護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。因為臟腑在腹內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,且與體表相對應,加之經絡的內外循行聯(lián)系,所以臟腑經絡發(fā)生病變,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。
圖9—1腹部分區(qū)圖圖9-2外腹內臟相應圖
第三節(jié)腹部經穴診病
臟腑在腹部的募穴,常被選作為相應臟腑在腹外定位之用。如中脘與胃,其左為胃體,右為胃竇、幽門(在中脘與右梁門之間),右日月與膽,右期門與肝,左章門與脾。其它如巨闕與膽管,天樞與小腸,大橫、腹結與結腸,歸來與子宮附件等等,均能反映有關腹內臟腑的癥狀。在臨床中若按壓患者的腹部這些穴位,如出現(xiàn)壓痛則表明與其相應的臟器可能有玻
1.梁門穴為足陽明胃經之穴,位于上腹部,臍上四寸,中脘旁二寸(見圖9-3)。
在按壓梁門穴時,如左側梁門部脹痛多見于胃體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。若右側梁門脹痛為胃竇炎、球部潰瘍、胃粘膜脫垂。
胃粘膜脫垂癥,當其胃粘膜脫垂后嵌入球部時,望診可發(fā)現(xiàn)右梁門穴處略飽滿,切腹時可觸及一軟性團塊。
2.中脘穴為任脈之穴,胃的“募穴”,位于臍上四寸(見圖9—3)。若中脘穴壓痛,多見胃小彎潰瘍。
3.鳩尾穴為任脈之“絡穴”,位于劍突下,臍上七寸(見圖9—3)。臨床腹診若見鳩尾穴至中脘間空虛陷癟多見于胃下垂。
4.日月穴與巨闕穴為足少陽膽經的“募穴”,位于期門穴直下1肋;巨闕穴:為任脈之穴,心的“募穴”,位于臍上六寸(見圖9—3)。
膽道蛔蟲癥上腹痛劇烈,鉆鉆如頂撞,呼號汗出。腹診時,右日月穴至巨闕穴連線上均有壓痛,在巨闕穴處壓痛尤為明顯,但無肌衛(wèi)現(xiàn)象。經治后自覺癥狀消失,巨闕穴無壓痛者為蛔蟲已退至腸腔,如癥狀未消失則應繼續(xù)治療。如個別伴有上腹痛向左放射,并伴肌衛(wèi)現(xiàn)象,應注意并發(fā)胰腺病變;如巨闕穴壓痛消失而右日月穴有壓痛,應考慮膽囊有繼發(fā)病變。此外,右側日月穴壓痛還可診為膽囊炎或膽石癥。
5.歸來穴為足陽明胃經穴,位于臍下3寸,旁開2寸(見圖9—3)。按壓歸來穴處若有壓痛,伴有帶下者多為附件炎。
腹部經穴的診病,除上述外,京門穴主腎臟病變,中極主膀胱病變;氣海、丹田亦可診斷腎臟病變。在按壓穴位時,除有疼痛反應,還可觸及結節(jié)或條索狀物,均為疾病反應,根據穴位所在就可做出相應的診斷。
圖9—3腹部經穴分布圖
第四節(jié)腹部全息診
腹部全息法,是將全部人體的內臟投射到腹部上,而形成若干個與內臟相對應的區(qū)域,腹的各個分區(qū)與內臟息息相關,當人體內臟發(fā)生病變后就會反映在腹部相應部位。在診察腹部時,按壓其中的某個區(qū)域,如出現(xiàn)疼痛及不適感,則表示其相應的臟腑可能有病,按之疼痛頓減者為虛,加劇者為實。其臟腑在腹部的分布,如圖9—4。
圖9-4腹部全息自診圖
第五節(jié)常見腹證與診法
本節(jié)所論述的腹證,是以《傷寒論》為理論依據,介紹臨床所常見的12種腹證。這些腹證診察的方法對指導臨床有重要作用。
一、常見的腹證
正常人的腹部無膨滿、緊張,心下部舒適,少腹肌張力適中,肌肉和皮膚不分離,無硬結腫塊、動悸、壓痛等。另外,日本式腹診的另一特色是腹部征象與患者自覺癥狀融合在一起,腹診時若為診察者所洞察,正確選定處方,便可達到預定的療效。例如,心下痞硬,首先是自覺心下部堵塞不適,這完全是自我感覺,亦即是腹診上的心下痞證,若為心下痞硬,腹診時,手指則應在心下部位探索到像有彈力性般的抵抗感才是。臨床上心下痞單獨存在時與心下痞硬,在選方用藥上是有區(qū)別的。還有一些腹證純?yōu)楦共孔杂X的證候。例如奔豚,其理論來自《金匱要略》奔豚湯證治。日本腹診對奔豚證記述謂:奔豚起自少腹,奔豚氣上沖心下,有材料記述奔豚氣還可上沖咽部,但都是自我感覺,如診者察明患者的這一奔豚上沖之腹證,用桂枝加桂湯可以治愈。
在病理情況下常見腹證有以下幾種:
1.胸脅苦滿胸脅苦滿是患者兩季肋區(qū)出現(xiàn)的一種自覺充滿感,而他覺癥狀是:診時(如圖9-5),診者拇指自季肋下向胸腔內上方按進去,則有明顯抵抗感。同時患者感到氣短、痛苦加重。胸脅苦滿可于兩側同時出現(xiàn),也可在一側單獨出現(xiàn),但多見于右側。該項腹證被認為是肝膽經的病變,是用柴胡湯一類方劑的指證。
圖9—5胸脅苦滿示意圖
2.攣急指腹肌,特別指腹直肌的攣急,這是腹壁深層拘攣而被觸到的一種狀態(tài),故統(tǒng)稱為里急。攣急是人體內部的變化在腹直肌或腹肌上的反應。
腹直肌攣急,即腹診時在臍兩側撫摸到猶如按琴弦一樣的感覺。日本東洞一派醫(yī)家稱腹直肌攣
急現(xiàn)象似二木棒,可見腹直肌攣急時出現(xiàn)的程度是很明顯的(見圖9—6)。無腹直肌攣急,腹部軟而無力,但腸管蠕動亢進,所謂“皮起,出見有頭足,上下痛而不可觸近”也屬腹肌拘攣或里急。此種狀態(tài),即使伴有便秘等癥狀,也禁用瀉下藥,常用小建中湯、大建中湯以緩解攣急。
圖9—6腹直肌攣急示意圖
3.心下痞及心下痞滿于心下部位,如以劍突下端為頂點,連接兩側乳線與季肋弓交叉兩點之線為一等邊三角形,該部位的腹證特點為心下痞。
心下痞為自覺癥狀,即心下部位有痞塞不適,但觸摸時觸不到心下部的抵抗感或壓痛感覺。心下痞滿多為虛證,常選用人參湯之類的方劑,臨證亦可選用苓桂術甘湯、半夏厚樸湯等治療。
4.心下痞硬心下痞硬的部位同心下痞,只是心下痞硬有心下部的腹直肌緊張。腹診時,拇指除外,四指并攏,在心下部位探索,一般有彈性抵抗感時,但無壓痛者便是(如圖9—7)。心下痞硬可單獨出現(xiàn),也可能與胸脅苦滿同時出現(xiàn),亦多出現(xiàn)于邪在半表半里時,有虛實之分。虛證較明顯可用三瀉心湯加減,若伴胸脅苦滿與柴胡湯類方合并化裁。
診斷心下痞硬時,應注意以下三點:①皮下脂肪多者(如中年婦女)有時腹壁表面較柔軟,沒有抵抗,但深部有抵抗亦為心下痞硬。②因腹壁未自然放松,腹直肌緊張似乎有心下痞硬,但仔細檢查可發(fā)現(xiàn)腹直肌如板樣痙攣,可讓患者屈膝,使腹直肌松弛后再行診察,即可鑒別。③范圍廣至臍周圍有膨滿抵抗者,不是心下痞硬,應按腹?jié)M證論治。
圖9-7心下痞硬示意圖
5.心下支飲為心下部聞及振水音的一種腹證。若以指掌摸心下,稍用力即聽到水聲,指掌似摸暖水袋一樣的感覺(見圖9—8)?;颊咝南轮э嫗槲覆砍MK疂?,多為虛證,可選用苓桂術甘湯一類方劑。
圖9-8心下支飲示意圖
6.腹?jié)M腹?jié)M為一種自覺癥狀或他覺的全腹部膨滿狀態(tài)。有虛實之分,如《金匱要略》云:“病者腹?jié)M,按之不痛為虛,痛者為實,可下之”。但僅憑痛與不痛還不能正確判斷虛實,實者腹?jié)M充實、緊張,用力按壓腹壁有底力。一般臨床繪制的腹?jié)M醫(yī)案腹圖(見圖9-9)。虛證腹?jié)M腹壁張力低或腹壁松弛,或緊張但按之無底力。腹壁雖軟弱,但有底力為實證,相反腹壁硬,但無底力者屬虛。腹?jié)M便秘者多實,腹?jié)M腹瀉者多虛,伴有腹水者多為虛證。虛證者可選用桂枝加芍藥湯、四逆湯、小建中湯等。實證可選用大承氣湯或大柴胡湯、茵陳蒿湯等。下后虛滿者用厚樸半夏甘草人參湯。
圖9—9腹?jié)M示意圖
7.心下支結心下支結為上腹部腹直肌的攣急,支撐心下的一種癥狀(見圖9—10)。觸診可有緊張感,下腹部柔軟。該類腹證一般可選用柴胡與芍藥合劑,如柴胡桂枝湯之類。
圖9—10心下支結示意圖
8.胸腹動悸動悸系腹動脈搏動而顯現(xiàn)出來的一種跳動,體瘦者在腹診時易從腹部表面望到,并可通過指掌感到一種腹部他覺癥狀。如果診者感覺不到,僅患者自我感覺到的則叫悸,即自覺心跳不安的感覺。動悸的部位因病情而異,如有心下悸、臍下悸、腎動悸等(如圖9—11)。
圖9—11胸腹動悸示意圖
正常人動脈的搏動位于腹底,其程度使人感覺不到,病理情況下就會產生自覺或他覺的動悸。動悸均為虛證,對發(fā)汗、催吐、攻下均屬禁忌。動悸部位不同,用方亦不同,如心中悸用炙甘草湯;心下悸用茯苓甘草湯、苓桂術甘湯;臍下悸用五苓散;臍旁悸用補中益氣湯、八味丸等。
9.少腹?jié)M及少腹硬滿下腹部的膨滿叫少腹?jié)M,同時有抵抗感者叫少腹硬滿(如圖9-12)。少腹?jié)M有自覺與他覺之分或自覺與他覺都出現(xiàn)的。自覺與他覺均出現(xiàn)者,多為虛證。少腹硬滿還有水證和血證之分,水證者小便不利,血證者小便自利?!秱摗分^:“少腹硬,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;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證諦也”。
圖9—12少腹?jié)M及少腹硬滿示意圖
10.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均屬下腹部拘攣癥狀,可見到腹直肌從臍下至恥骨聯(lián)合附近痙攣(見圖9—13)。這種癥狀可見于下焦虛證。
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雖屬同類,但后者在發(fā)病程度上較前者為重。
圖9—13小腹拘急與小腹弦急示意圖
11.少腹急結少腹急結可見于少腹左側,觸之如條索狀,對于擦過性之壓力有急迫性疼痛(見圖9-14)。該腹證多見于女性。腹診時讓患者伸直兩腿,用手指尖輕輕地觸及皮膚,然后迅速從臍旁擦過樣移向髂窩。如有少腹急結證,患者就會突然感到疼痛而曲膝,即使是意識不清的患者也會皺眉,并努力避開醫(yī)生的手。僅用力按壓時產生的疼痛并不是少腹急結,例如菌痢所致的乙狀結腸痙攣疼痛就不能認為是少腹急結癥。少腹急結是瘀血的體征,一般都是選用桃核承氣湯治療。
圖9—14少腹急結示意圖
12.小腹不仁小腹不仁為小腹麻痹之意,并有無力空虛感。小腹不仁也如小腹拘急,亦為腎虛的一種體征,即腎虛元氣不足的腹證。不仁又為感覺不靈及功能障礙的意思,所以,截癱、昏迷病人或腹部手術后大小便功能未恢復等,亦屬于小腹不仁的性質,(見圖9—15)。
圖9—15小腹不仁示意圖
二、腹診的方法
腹診時,需先解開患者衣衫,使其仰臥于檢查床上,兩下肢伸展開,上肢放在兩脅或輕輕放在胸前,此時應使患者胸腹處于相對靜止狀態(tài),全身肌肉放松。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,使頭部略高于軀體,枕頭過高或過低往往會改變腹壁的緊張程度。醫(yī)者站于患者左側(或右側)進行。隨著腹診進行,如因腹肌緊張聽不到胃部的振水聲時,為使腹肌放松可讓患者屈膝后進行診察。有時為了檢查心下部及脅肋部的腹證而采取坐位。
腹診時,醫(yī)者的手不應涼,也不要突然用力按壓,特別對腹痛及神經過敏患者,以免引起腹肌緊張。一般常用的腹診手法有以下兩種:
1.伏手壓按法醫(yī)者以右手掌伏于患者胸腹,五指微浮起,先徐徐撫摸胸上二三次,然后轉向腹部。診時手掌輕輕隨患者呼吸進行,無阻其氣,再漸重壓,左旋右還,候胸腹內之靜躁,診肌膚滑澀潤燥。診者用右手還是左手腹診,對腹診本身無大影響,主要隨診者本人的習慣而定。
2.三指深按法醫(yī)者以右手食、中、無名指之腹側,微微按腹皮,審候凝滯、結聚。若深按有結聚,宜辨大小以及疼痛與否,如按有微小之征,再以中指探按之;或以三指直立深探,以察腹底之候。
《傷寒論》腹診研究
《傷寒論》中之腹診,內容豐富,其意義不僅限于寒熱虛實之辨別,更著眼于揭示疾病發(fā)生發(fā)展之趨勢,具有重大的臨床指導價值。其理論淵源,一是漢末戰(zhàn)亂時期胃腸疾病的多發(fā),促使仲景十分重視腹診研究;一是漢以前醫(yī)家豐富的腹診經驗總結。其理論基礎,源自中醫(yī)整體觀念,所謂“有諸內,必形諸外”是也。胸腹者,臟腑之外廓也。五臟六腑,無所不包,而人身之疾病,多以臟腑為主宰。以胸腹脅肋與臟腑經絡之生理聯(lián)系,必能反映內在臟腑疾病之病因病機,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。
一.腹診的范圍界定
腹診是運用望、聞、問、切四種方法觀察胸腹部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,而尤以切診為其重點。
就其診察范圍而言,腹診并不局限于腹部,而同時包括胸部,即凡身體軀干部之前側,皆屬腹診診察之范疇。故有關腹診的癥象,常統(tǒng)稱為胸腹癥象。
根據《傷寒論》所述,其腹診所涉的部位,主要包括胸、胸下、心下、胸脅、脅下、腹、臍、少腹等。
(1)胸脅部位,包括前胸與兩側脅部,其位對應于胸廓肋骨所包之處,內含心肺肝膽,又為三焦分部。
(2)心下部位,劍突下之中上腹部,即鳩尾至中脘部位,橫膈、脾胃、肝膽、腸道,是其四維也。更確切地講,其體表定位當為:以劍突下端為頂點,連接兩側鎖骨中線與肋弓緣交叉點而形成的一等邊三角形區(qū)域。其有言“胸下”者,實亦心下之部也。
(3)大腹部位,相當于兩肋下緣連線至兩髂上緣連線間所屬分部,以臍為其中心,為脾胃之居處。
(4)少腹部位,仲景所論是概言小腹部位,即兩髂上緣連線以下至盆腔前緣以
掃一掃
獲取更多福利
獵學網企業(yè)微信
獵學網訂閱號
獵學網服務號